欢迎登录:盲人按摩频道   网址:www.anmo666.com   提供免费盲人按摩培训信息、提供免费盲人按摩师就业信息等  服务热线:13959555511(微信)

提供免费盲人按摩培训信息、提供免费盲人按摩师就业信息等  服务热线:13959555511(微信)   欢迎登录:盲人按摩频道   网址:www.anmo666.com

当前位置:首页 > 成人按摩学院 > 保健按摩学(入门课程) > 详细内容
第十二章 30种按摩手法1推法
作者:不详,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  发布时间:2011/1/28  阅读次数:5147  字体大小: 【】 【】【
第十二章 30种按摩手法1推法
第一节 推法
一、推正顶法
  由于理法和排法在初级部分已详细介绍,故在此只介绍其余的28种手法。 
  推法的手法操作、施术要领和作用详见本书第四章第一节。现介绍推法的手法应用。
  1.体位受术者坐位,术者站于体侧。
  2.手法操作术者以拇指腹自素穴起沿头正中线经印堂、神庭、百会、强问推到哑门穴止,反复操作数次(如图12-1)。
  3.要领沿经穴位应配合点按。
  4.作用安神宁志,平肝熄风。
  
二、推上腹法
  1.体位仰卧位,术者站其头前。
  2.手法操作术者以两拇指对置鸠尾穴处经上、中、下脘直推到水分穴上,反复直推数次(如图12-2)。
  3.手法要领 以拇指腹着力下推,两手用力应均匀一致。以能耐受为度。本法亦可用双掌交叉重叠,以大鱼际及掌根部进行推动,推动力更加沉稳着实,覆盖面亦大。
  4.作用调中健脾,和胃降逆。
  
三、推下腹法
  1.体位仰卧位,术者坐或站其头前。
  2.手法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掌侧,对置脐下阴交穴,余指分置腹部西侧,自上向下逐步推动,经过石门、关元、中枢到曲骨穴止,反复操作数次(如图12-2)。
  3.手法要领 下腹部手法应比上腹部为轻,耻骨联合上方用力宜轻柔。
  4.作用清利湿热,培元益气。
  
四、推背法
  1.体位俯卧位,两手握拳置锁骨下方,术者站其头前。
  2.手法操作术者以两拇指掌侧对置在大杼穴的高度,自上向下沿脊柱两侧推动到大肠俞,反复操作数次(如图12-3)。
  3.要领术时沿脊椎两侧直线推移。推时两手用力要均匀一致,皮肤不应有皱折。背部用力大于腰部,以皮肤微红为度。术时局部发胀,有沉重感。术后局部发热轻松。
  4.作用宣热疏风,行气通络。
  
五、推手三阳法
  1.体位坐位或卧位。
  2.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对置于肩部,余指扶定两侧臂部。分别按太阳、少阳、阳明经脉的顺序依次由肩部沿经推到肘部、腕部,每经各推5~7遍。
  3.要领两拇指均匀用力推动,推三阳经的起止穴及沿经穴位可配合按法。推三阳经用力比推三阴经为重。术时有酸、胀感。术后局部温热,上肢轻松有力。
  4.作用疏通手三阳经脉。
  
六、推手三阴法
  1.体位坐位或卧位。
  2.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对置于肩部,余指置肩两侧扶定上肢。分别按太阴、厥阴。少阴三经脉的顺序依次由肩腋部沿经推至肘部至腕部,每经各推5~7遍。
  3.要领推三伪经用力轻于推三阳经。沿经穴位可配合按法。推时上臂与前臂应平放成一直线。两指用力要均匀,以皮肤微红为度。术时有微酸、胀感,局部有紧压感。按穴位时有麻胀感。术后局部温热,轻松。
  4.作用通经活血,化瘀止痛,理气和胃,镇静安神。
  
七、推股外侧法
  1.体位 侧卧位。受术侧下肢屈曲,股外侧向上平放床上。
  2.操作 术者以两手拇指掌侧对置于环跳穴处,自上向下经过风市、阳关、阳陵泉、外丘、光明、悬钟到丘墟穴止,反复推动数次(如图,12-4)。
  3.要领 推经穴位时,应配合点按,风市、阳陵泉、悬钟穴应施用长按法。术时有酸、麻胀感及放射性温热感。术后下肢温热有力。
  4.作用 疏散风邪,通络止痛。
  
八、推股后法
  1.体位 俯卧位,踝下加垫。 
  2.操作 术者以两手拇指掌侧,对置于承扶穴处,自上向下沿股后正中线经殷门、委中、承山到足跟,反复推动数次。
  3.要领 推动时用力要均匀一致。推经穴位处时,用力稍重,以能耐受为度。术时有酸、麻、胀及放射性温热,术后下肢轻松有力。
  4.作用 疏筋活络,强健腰腿。
  
九、推运股外侧法
  1.体位 仰卧位。
  2.操作 术者以双手掌根部着力于两股外侧,上下反复推运,推而前行,运而拉回,持续推运数次(如12-5)。
  3.要领 操作中应适当增加压力,要持续推,缓慢运。推运中用力宜均匀,不可忽快忽慢。避免搓、擦动作。
  4.作用 疏通血脉,调和气血,祛郁行滞温通经络,理气行血。 
  
十、推全腹法
  1.体位 仰卧位。
  2.操作 术者双手重叠,以大鱼际和掌根部着力于腹部,自上腹部推至下腹部。先中间后两边依次推遍全腹,反复操作数次。
  3.要领 双手用力要均匀,先中间后两边依次全腹推遍,镌术中可闻及胃及肠被推动后出现的漉漉水声,及尿意频频。
  4.作用 调和肠胃,除湿利水,通便导滞。
  
十一、掌推肩胛法
  1.体位 坐位或侧卧位。
  2.操作 术者一手扶肩部并向后掀肩部,另一手以掌跟自肩中俞穴位处,沿肩胛骨内缘,经膏肓穴向外下方斜推到腋中线止。反复推动数次(如图12-6)。
  3.要领 头要后仰,胸要前挺。
掌根推到膏肓穴时着力加重,并嘱其咳嗽。肩胛上部用力重于下部。术时有重压感。术后感觉呼吸舒畅,增益精神。作用平喘止咳,益气补虚。
  
十二、两肋分推法
  1.体位仰卧位.
  2.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置于胸骨两旁的俞府穴处,余指抱定胸部两侧,沿肋间隙的方向,自内向外分推到两侧腋中线,从上向下依次移到乳根穴的高度的肋间隙止。反复进行数次(如图12—7)。
  3.要领分推用力要均匀,手法宜轻柔缓慢。术时不宜按压。此法妇女到灵墟穴处止。术时心胸舒畅,轻爽。术后呼吸舒畅,头胸轻松,增益精神。
  4.作用通宣气血,宽胸止痛。
  
十三、背部分推法
  1.体位卧位。
  2.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分别置于背部大杼穴的高度,脊柱两旁,余指分置体两侧,自内向外下方,沿背部肋间隙的方向分推到两侧腋中线止。自上向下依次推到胃俞穴的高度。反复操作数次(如图12—8)。
  3.罩事领
 (1)分推时受术者自由呼吸,手法宜轻柔均匀而有力。
 (2)脊柱端用力重于腋中线处。
 (3)术时背部温热,微胀。术后精神振奋,呼吸轻松。
  4.作用解表、退热、祛风清眩。
  5.注意勿用蛮力,防止损伤肋骨。
  
十四、推按腰背法
  1.体位俯卧位。
  2.操作术者沉肩,伸臂将双手交叉横置于脊柱两侧(左手横置右侧,右手横置左侧,掌心向内,手指向外)。同时向腰部两侧反方向推按。自上向下移动,顺序推按数次(如图12—9)。
  3.要领
  (1)操作时着力和缓,连贯。双手用力要均匀一致。
  (2)可用体前倾增加力度。
  4.作用通经活络,镇痛化滞。
  
十五、分掌法
  1.体位坐位,掌心向上。
  2.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指腹置于大陵穴处,余指置受术者手背部扶定助力。以拇指分推,沿大鱼际推到少商穴止。沿小鱼际推到小指的少泽穴止。反复分推数次(如图12—10)。
  3.要领
  (1)整个操作着力应轻缓而有节律。
  (2)术中、术后头脑有安静感。
  4.作用 宁心安神,宽胸理气。
  
十六、背部挤推法
  1.体位 俯卧位。
  2.操作 术者以两手拇指置于两侧大杼穴,余指置两侧腋下,分别扶定。由上向下,由外向内边挤向下边推脊柱两侧之肌肉,到膈俞穴的高度止,反复操作数次(如图12—11)。
  3.要领
  (1)挤推时应将肌肉从两侧向中央挤起,缓慢向下推动。
  (2)两侧用力要均匀,避免皮肤重叠。
  (3)挤推后可配合抚摩。
  (4)术时皮肤发热,有紧张感,术后背部轻松,胸部舒适。
   4.作用 健脾益肾,调气补虚。
  
《按摩师》第十二章第二节 拿法
一、拿肩井法
  拿法的手法操作、施术要领和作用请见本书第四章第二节。现介绍拿法的手法应用。 
  1.体位 坐位。
  2.操作 术者以两手四指置肩后,拇指掌侧分别置于两侧肩井穴处,着力向上提拿数次(如图12—12)。
  3.要领
  (1)手法用力大小,以能耐受为度。
  (2)拿提后可配合轻微指揉法。
  (3)术时局部有酸、胀、沉重感。单侧手法时术后上肢、肩、背、颈项有舒适轻松感。双侧施术后,头脑清
爽,增益精神。
  4.作用 通经活络,豁痰开窍。
  
二、拿腋下法
  1.体位 坐位,两手插腰。
  2.操作 术者以两手置腋下,拇指置渊腋穴处,四指分别置于两侧背部膈俞穴,拿提腋下肌肉。自上向下反复操作数次:
  3.要领
  (1)拿提腋下肌肉宜缓慢而轻柔。
  (2)受术者肌肉要放松,自由呼吸。
  (3)术时局部有酸胀感。术后心胸舒畅,增益精神。
  4.作用 宽胸利膈,宁心止痛。
  
三、拿承扶法
  1.体位 直立,腰前弯。
  2.操作 术者以一手拇指置于承扶穴,余指置股外侧,拿定肌肉后,向上提拿。反复操作数次(如图12—13)。
  3.要领
  (1)受术者应尽力弯腰,两下肢用力伸直。
  (2)拿提用力大小,以能耐受为度。
  (3)术时局部有酸、胀、沉重感。术后下肢温热,腰腿轻松。
  4.作用 调整经脉,化瘀定痛。

  
四、提拿足三阳法
  1.体位 卧位。
  2.操作 以两手拇指与其余四指置于股外侧近端,以对合力着力于大腿外侧循足阳明胃经、足太阳膀胱经、足少阳胆经之经筋,顺序拿提到外踝、足背,往返3~5次(如图12—14)。
  3.要领
  (1)双手拇指与余指要尽力张开,以增加提拿范围。
  (2)术中切忌抓提,以防皮肤损伤。
 4.作用 疏通经络,宣通气血,活血化瘀,消肿止痛。
  
五、提拿足三阴法
  1.体位 仰卧位。
  2.操作 术者以两手拇指与其余四指对合着力于下肢内侧足三阴经之经筋。从腹股沟循三阴经,从上向下顺序提拿到足内踝,往返3~5次(如图12—15)。
  3.要领
  (1)双手尽力张开,以增加提拿范围。
  (2)术中避免抓拿,以防皮肤损伤。
  (3)提拿足三阳、足三阴主要是配合全身按摩时应用。
  4.作用 疏通经络,活血化瘀,调肝理脾,温阳补肾。
  
六、拿昆仑法
  1.体位 俯卧位。
  2.操作 术者以四指置三阴交处,拇指置相对的小腿外侧,自三阴交钳形揉捏到水泉穴,反复操作数次。
  再以拇指食指相对置于跟腱两侧之内,外昆仑穴处,拿提数次(如图12—16)。
   3.要领
  (1)术时足踝背屈90度的角度。
  (2)提拿用力,由轻到重,逐渐增加力量。
  (3)术时局部有酸、胀感。术后局部温热,腰部轻松。
  4.作用 通经活络,消肿止痛。
  
七、肩周拿提法
  1.体位坐位,受术侧上肢放于术者膝上。术者站其体侧以同侧足蹬于座位上。
  2.操作 术者以拇指和余指对合,置于肩关节前后进行拿提。向上到肩隅、肩修高度,向下到腈会。反复拿提整个三角肌部位。
  再自腋部始,沿三角肌前、后缘及肱二头肌、肱三头肌,反复提拿数次。
  3.要领
  (1)拿提时应固定肩关节,肩部肌肉要放松。
  (2)拿提应缓慢而有力,用力大小以能耐受为度。
  (3)术时有沉重和牵拉感。术后局部有微热及轻松感。
  4.作用通经活络,活血止痛。
  
八、腹肌拿提法
  1.体位 受术者仰卧位,术者站其侧。
  2.操作 术者以两手四指置腹部两侧章门穴处,自外向内将腹肌挤起。后两手交叉叩拢二拇指置腹肌一侧,余指置另一侧,自两侧关门穴的高度向下逐步移动,顺序拿提到归来穴高度止。反复操作数次(如图12—17)。
  3.尊领
  (1)受术者腹肌要放松。每次提拿时均需先挤拢腹肌后再提拿。
  (2)术时有腹肌拉扯感及微胀感。术后腹部有温热、舒适、轻爽感。
  4.作用 调中和胃,补肾纳气。
  
九、拿揉腰肌法
  1.体位 俯卧位。 
  2.操作 术者以单手或双手拇指与余指对合置于两侧腰背肌部位。着力于两侧俞穴进行拿揉。对合着力一紧一松,一拿一揉。反复操作数次(如图12.18)
  3.要领 
  (1)动作要连贯而不间断,用力保持对称。 
  (2)注意保护皮肤,避免抓、掐、拧、抠等手法。
  4.作用 通经活络,活血散瘀,消除疲劳,增加肌力。
  
十、拿股内侧法
  1.体位 仰卧位。
  2.操作 术者以一手或两手拇指与四指分别置于阴廉五里穴的前后,将股内侧肌捏紧并向上反复拿提数次。自上向下逐、步移动到整个大腿内侧。
  再以一手拇指按揉三阴交1~2分钟。另一手扶踝部。
  3.要领
  (1)拿提应有节律,用力由轻到重,以能耐受为度。
  (2)术时局部有酸、胀感,牵拉感。术后下肢内侧温热,轻松。
  
《按摩师》第十二章第三节 按法
一、按百会法
   按法的手法操作、施术要领和作用详见本书第四章第三节。现介绍按法的手法应用。
  1.体位 坐位。
  2.操作 术者以拇指指腹长按百会穴。后以拇指腹从前顶经百会穴推到后顶,再从一侧络却经过百会到对侧进行推法。反复操作数次(如图12—19)。
  3.要领
  (1)长按时拇指应与皮肤保持垂直。
  (2)用力大小以能耐受为度。
  (3)术时头脑微热,子宫有收缩感。术后头脑清爽,增益精神。
  4.作用 健脑宁神,回阳固脱,理气消滞,补虚益气。
  5.注意 体弱者可用卧位施术。
  
二、头对按法
  1.体位 坐位。
  2.操作
  (1)术者以两手四指置两侧前额头维同高处,向枕后推摩到后顶穴止。反复数次。
  (2)术者以两掌心置两侧颞部,着力对按1~2分钟(如图12—20)。
  (3)术者再以两掌心对置两耳孔,着力对合按1~2分钟。
  3.要领
  (1)推摩时用力均匀一致而有节律。
  (2)对按时两侧用力相等。
  (3)术时头部有紧压感,对按耳孔有“嗡嗡”声响。术后头、耳轻松舒适。
  4.作用 祛风止痛,健脑宁神。
  
三、按巨髎法
  1.体位 仰卧位。
  2.操作
  (1)术者以两手食指分别长按于巨髎处。
  (2)术者再以拇指自迎香穴自内向外经巨铐到颧髎穴止,反复摩动(如图12—21)。
  3.要领
  (1)长按由轻到重,以能耐受为度。
  (2)术时酸胀。
  (3)术后局部温热,呼吸通畅。
  4.作用 通鼻窍,散风热。
  5.注意 面有炎症者慎用。
  
四、按缺盆法
  1.体位 仰卧位。 
  2.操作
  (1)术者以手四指自耳下翳风穴起沿胸锁乳突肌方向摩动1~2分钟。
  (2)术者再以两拇指腹置锁骨上方缺盆穴处长按,反复操作。
  3.要领
  (1)摩动宜轻柔而有力,以局部微红为度。
  (2)按压穴位应逐渐加力,使上肢有麻胀放射感。
  (3)术后上肢轻松。
  4.作用 泄热宽胸,通经活络。
  5.注意
  (1)勿挫伤臂丛神经。
  (2)高血压病慎用。
  
五、按天突法
  1.体位 坐位。
  2.操作
  (1)术者以拇、食两指分置两侧人迎穴,向下经水突到气舍止,反复摩动数次。
  (2)术者再以食指顶端置天突穴处,向外下方点按3~5分钟(如图12—22)。
  3.要领
  (1)摩动时用力宜轻宜缓。
  (2)按压时局部酸胀,并沿气管向下放散。
  4.作用 通调气道,清热平喘。
  5.注意 勿伤胸骨。
  
六、按中府云门法
  1.体位 仰卧位。
  2.操作
  (1)术者以两手四指并置一侧胸大肌胸骨缘,沿助间隙向外梳摩至中府、云门穴。反复数次。
  (2)再以两手四指置中府、云门穴,着力长按3~5分钟(如图12—23)。
  3.要领
  (1)梳摩均匀、缓和而有力,以皮肤微红为度。
  (2)按压由轻到重,忌蛮力。上肢有麻胀感为度。
  (3)施术后上肢温热、有力,感觉轻松。
  4.作用 理肺降逆,通络宣肺。
  5.注意 梳摩勿伤皮肤,按压勿压伤肋骨。
  
七、按上腹法
  1.体位 仰卧位。
  2.操作
  (1)术者以一手或两手四指并置季肋下缘,自上向下逐步点按幽门、阴都至肓俞穴止。反复操作(如图12—24)。
  3.要领
  (1)点按穴位处时,用力要以能耐受为度。
  (2)按时有沉重胀及微酸感。
(3)术后上腹舒适,全腹温热。
 4.作用 健脾和胃,顺气降逆。
 5.注意 饭后半小时内不宜施术,以免胃气上逆。
  
八、按腹中法
  1.体位 仰卧位。
  2.操作 术者以拇指腹置于上脘穴处,沿腹正中线向下点按,经中脘、下脘、水分、气海、关元、曲骨穴止,反复进行点按(如图12—25)。
  3.要领
  (1)上腹不适,点按三脘为主;下腹、下肢疾患,点按水分、气海、关元穴为主;生殖器疾患,点按曲骨为主。
  (2)点按上腹穴位时有酸胀感;点按水分及下腹穴位时有酸胀及温热放散到下肢的感觉。
  4.作用 健运脾胃,温肾壮阳
  
九、按下腹法
  1.体位 仰卧位。
  2.操作 术者以一手或两手四指并置脐旁之肓俞,自上向下逐步点按。经四海、大赫到横骨,反复、按压(如图1一26)。
  3.要领
  (1)下腹点按应较上腹点按用力小.
  (2)点按时宜着力,但应缓慢下移.
  (3)术时有酸胀、沉重感;术后局部温热,下腹舒适。
  4.作用温补肾阳,固本培元。
  5.注意术前排尿。
  
十、按天枢法
  1.体位仰卧位。
  2.操作术者以一手拇指、食脂指腹,分置两侧天枢穴,着力长按1~2分钟(如图12—27)。
  3.要领
  (1)两指用力要均匀一致。
  (2)长按用力由轻到重,以能耐受为度。
  (3)术时腹部紧压感,下腹及下肢有温热及放射性温热感。
  (4)术后腹部温暖舒适。
  4.作用理气健脾,涩肠止痛。
  5.注意便秘者忌用。
十一、按气冲法
  1.体位仰卧位。
  2.操作以两拇指腹置两侧气冲穴处,长按1~2分钟(如图12—28)。 
  3.要领
  (1)长按由轻到重再轻。
  (2)每次以两下肢有发热感时止。
  (3)术时两下肢有放射性温热。
  (4)术后小腹及下肢温热轻松。
  4.作用行气活血,温通筋脉。
  
十二、按脊中法
  1.体位 俯卧位,头微抬。 
  2.操作 以拇指端置于风府穴进行点按,并向下逐个棘列间隙点按3~5次,到阳关穴止。
  3.要领  
  (1)点按背部用力大于腰部,指端应与皮肤保持垂直。
  (2)颈椎棘突间点按要迎随呼吸。
  (3)术时有沉重及微热感。
  (4)术后头脑清爽,腰部舒适。
  4.作用 疏散风邪,调补肾气。
  
十三、按肩胛内缘法
  1.体位 侧卧位,头后仰,微挺胸,上肢后伸。
  2.操作 一手扶肩,一手以拇指指腹置于肩胛脊柱缘上方的肩中俞穴处,着力点按。逐步下移,经魄户、膏肓到肩胛下角止。反复操作数次(如图12—29)。
  3.要领
  (1)点按要迎随呼吸,呼气时点按。
  (2)点按时亦可让受术者咳嗽,咳嗽时点按。
  (3)点按后配合局部抚摩或空拳轻揉。
  (4)术时局部有酸、胀感;术后心胸舒畅,增益精神。
  4.作用 通宣肺气,回阳救逆。
  
十四、叠掌按腰法
  1.体位 俯卧位。
  2.操作 术者双手掌重叠,壹于腰部,以正中线命门穴为中心,做有节律的按压3~5分钟(如图12—30)。
  3.要领
  (1)按压时要迎随呼吸,呼气时进行。
  (2)按压要用巧劲儿,以能耐受为度。力要贯足,不可用暴力。
  (3)术时有紧压和牵扯感。术后感觉腰部舒适。
  4.作用 补肾气,强腰脊。
  
十五、按环跳法
  1.体位 侧卧位,术侧下肢屈曲,环跳穴向上。
  2.操作 术者以两手拇指掌侧对置于环跳穴上,余指置臂部两侧,以两拇指徐徐加力进行长按3~5分钟(如图12—31)。
  3.要领
  (1)嘱其臀部肌肉放松。术者两指用力要均匀,用力大小以能耐受为度。为加重力度,可用肘尖代替两拇指,进行长按。
  (2)术时有酸、麻胀感及电流样热感,传经承扶、委中到足跟;术后下肢温热,感觉有力。
  (3)勿用蛮力,逐渐加压。
  4.作用 祛风散寒,强健腰腿。
  
十六、按股前法
  1.体位 仰卧位,膝下放垫。
  2.操作 术者以两手拇指置股前髀关穴处余指分置两侧,以两拇指进行长按,经伏免、阴市、梁丘、足三里、下巨墟,自上向下逐步长按到解溪穴止(如图12—32)。
  3.要领
  (1)按股前时,长按每个穴位均应得“气”。
  (2)穴位之间应配合轻推。
  (3)术后下肢温热有力。
  4.作用 通经活络,健脾和胃。
  
十七、按小腿法
  1.体位 俯卧位。
  2.操作 术者两手拇指置阴陵泉穴处,余指置小腿外侧,沿胫骨内缘,自上向下经地机、漏谷、三阴交穴到交信穴止,反复按压(如图12—33)。
  3.要领
  (1)按压时两拇指应逐步下移,且贴近骨膜,用力大小以能耐受为度。
  (2)术时局部有酸、胀、沉重感。术后小腿温热有力。
  4.作用 调和气血,通气缓痛。
  
十九、按神门法
  1.体位 坐位。
  2.操作 术者以拇指置于肘窝正中的曲泽穴,自上向下推摩;经内关到劳宫穴止,反复操作数次。再以一手拇指置内关穴, 另手拇指置神门穴,反复按揉数次。
  3.要领
  (1)推摩手法宜轻缓,按揉用力以能耐受为度。神门穴可配合指掐。
  (2)术时有酸、麻、胀感;术后心胸舒畅有安静感。
  4.作用 镇静安神,宁心通络。
  
十八、内、外关按法
  1.体位 坐位或仰卧位。
  2.操作 术者以拇指指腹置受术者腕掌部的大陵穴处,余指置腕背阳池穴处,自上向下合揉到中指端,反复操作数次。再以拇指置内关穴,食指置外关穴,着力合按3~5分钟(如图12—34)。
  3.要领
  (1)合揉手法要轻柔,合按后可配合指揉。
  (2)合揉时局部有温热轻松感。合按时局部有酸、胀感。术
后胸及上腹部有舒适感。
  4.作用 和胃理气,安神镇痛。
来源:互联网

提示:以上信息请关注发布日期,可能为过期信息,了解最新招生信息请致电或加微信咨询,谢谢!

闽医堂学校创始于1999年,是福建省人社厅授予的“福建省高技能人才培训考核基地”,目前旗下拥有与医学健康相关的品牌有:闽医堂(学校与医疗养生连锁)、儿医堂(小儿推拿与小儿健康教育)、辅家(健康家政与私人医生)等品牌。

培训项目艾灸推拿、整脊正骨、小儿推拿、催乳与产后康复、软伤修复、康复理疗、健康管理、保健调理、养老护理、脏腑点穴、足疗火罐刮痧、中医师承、美容美发化妆、育婴月嫂等职业培训。

招生条件年龄16-65岁,初中文化以上,身体健康均可报名,免试入学!

咨询微信手机:13959555511,学校招生办公热线:0594-6555511

艾灸推拿招生  招生信息 在线留言 网站管理 招生  学校邮箱:anmo666@163.com  QQ咨询:8156326  微信咨询:13959555511 

Brand Putian of Fujian Min Yi Tang Strait school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training courses details, please visit the website: http://www.minyitang.com

闽医堂针灸推拿新校区面积共计5500平方米,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小儿推拿培训学校,开设教室18个;宿舍67间。

闽医堂招生微信手机:13959555511,学校招生热线:0594-6664555,手机短信咨询:18950777733
闽医堂小儿推拿网·版权所有  2002-2013©  www.anmo666.com 网站备案号:闽ICP备10005045号
收录查询 www.anmo666.com网站PR查询
Baidu