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第十二章第四节 点法
- 作者:不详,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 发布时间:2011/1/28 阅读次数:4857 字体大小: 【小】 【中】【大】
第十二章第四节 点法
一、点按胸骨法 |
点法的手法操作、施术要领和作用详见本书第四章第四节。现介绍点法的手法应用。 1.体位 仰卧位,术者站其体侧。 2.操作 术者以一手或两手四指自璇玑穴逐步向下点按到中庭穴处。反复操作数次。 3.要领 (1)术时要迎随呼吸,呼气时点按。 (2)用力宜均匀缓慢而有力。 (3)术时有一紧一松感及压迫感;术后心胸开阔,呼吸畅快,增益精神。 4.作用 宽胸利膈,和胃止吐。 |
|
二、双龙点肩法 |
1.体位 坐位,术者站其体侧。 2.操作 术者两手拇指伸直,微屈四指,用拇指端置于肩前窝的抬肩穴,肩后窝的孺俞穴,同时着力j相对点按(如图12—35)。 3.要领 (1)点按前应放松肩部肌肉。 (2)点按由轻到重,由表及里,用力要以能耐受为度。 (3)取穴要准确。 (4)术时局部有酸:胀、微痛感;术后肩部微热,感觉轻松 4.作用 祛风邪,活气血,通经止痛,解除粘连。 |
|
三、双龙点肾法 |
1.体位 俯卧位,术者站其体侧。 2.操作 术者两拇指伸直以指端置于两侧肾俞穴,余指扶定体两侧。两拇指同时着力对点,以连续点按三次为宜(如图12—36)。 3.要领 (1)操作时双手同时着力,戳点对合,由浅入深,不可乱点。 (2)点按方向是向内略向上斜,相对点按。 4.作用 调补肾气,强腰壮肾,明目聪耳,壮阳健骨。 |
|
四、跪点双窝法 |
1.体位 受术者双膝跪于床上,两手扶床。术者站其体侧下方。 2.操作 术者两手拇指伸直,以拇指指腹置于两侧委中穴处,着力点按(如图12—37)。 3.要领 两指用力要均匀一致,以能耐受为度。点按委中时有酸、麻、胀感及放射感。拇指用力方向向上时,放射感向上传。拇指用力向下时,放射感传到早蹋. 4.作用 疏筋活络,疏利腰膝。 |
|
《按摩师》第十二章第五节 拨法
揉拨胫前肌法 |
拨法的手法操作、旅术要领和作用详见本书第四章第五节。现介绍拨法的手法应用。 1.体位 仰卧位。 2.操作 术者以单手或双手拇指置于胫前肌外侧阳陵泉穴处,以指腹按揉胫骨外侧胫前肌部位,自上向下,边按揉边移到解溪穴处。反复操作数次。再以拇指指端于胫前肌肌腹处进行横向拨动1~2次,自上向下逐步移到解溪穴处,最后以四指进行抚摩数次。 3.要领 (1)按揉胫前肌用力由轻到重,同时点按足三里、丰隆、上巨墟、条口、下巨墟等穴位。 (2)按拨动作要轻巧,灵活,注意保护皮肤。 4.作用 疏理肌筋,解痉止痛,调和气血,健脾和胃。 |
《按摩师》第十二章第六节 摩法
《按摩师》第十二章第六节 摩法
一、上腹横摩法 |
摩法的手法操作、施术要领和作用详见本书第四章第六节。现介绍摩法的手法应用。 1.体位 仰卧位。 2.操作 术者以一手或两手四指并拢,置于一侧腹哀、章门穴处,横向经关门、太乙到对侧腹哀、章门穴处,反复横摩数次。 3.要领 (1)横摩在两侧腹哀、章门穴处用力稍重,可将肌肉摩拉起,腹中部用力稍轻而缓。 (2)术中有腹肌拉扯及微胀感。术后上腹部轻松。 4.作用 补脾阳,助运化,宽胸肋。 |
|
二、脐旁横摩法 |
1.体位 仰卧位。 2.操作 术者以一手或两手四指掌侧并置于大横、腹结穴处,经过天枢、外陵穴到对侧大横、腹结穴处止,反复进行横摩数次(如图12—38)。 3.要领 (1)大横、腹结穴处着力稍重,脐周用力宜轻柔。 (2)术时局部有拉扯感和微胀感;术后局部温热,肠鸣音增强。 4.作用 温补脾肾,调中和胃。 |
|
三、下腹横摩法 |
1.体位 仰卧位。 2.操作 术者以一手手指或指掌置于腹部一侧五枢、府舍穴处,经水道、气穴、关元到对侧五枢、府舍穴处,往返横摩数次(如图12—39)。 3.要领 (1)水道、气穴处用力稍重,其余 图12-39下腹横摩法部位稍轻。 (2)下腹横摩用力比上腹横摩用力要轻。 (3)术时掌根微向上抬起,手指掌侧平放于施术部位着力。 (4)便秘者,左下腹部宜重摩。 (5)术时下腹部肌肉有牵拉和微胀感;术后小腹轻松,温热。 4.作用 调补下焦气机,益元振阳。 |
|
四、腹部斜摩法 |
1.体位 仰卧位。 2.操作 术者以一手或两手四指指腹,并置于一侧腹哀穴,自上向对侧内下方斜行摩动,经过太乙、水分、神厥、四满、水道、归来穴止。反复进行斜摩数次。左、右侧分别进行(如图12—40)。 3.要领 (1)手置于腹哀穴处先摩动3~5次后再斜摩,摩法用力上腹部稍重些,脐下部用力要小。 (2)术时局部有肌肉牵拉感;术后全腹部舒适,温热。 4.作用 温运脾阳,和胃理肠。 5.注意 应空腹施术。 |
|
五、脐周团摩法 |
1.体位 仰卧位。 2.操作 术者以掌心置神阙穴上,以脐为中心进行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团摩各30次(如图12—41)。 3.要领 (1)本法常用于小儿,多在睡眠时施行。 (2)团摩手法宜轻柔,频率宜慢,每一方向均以微汗为度。 (3)术时和术后局部有温热、舒适感。 4.作用 健脾和胃。 |
|
六、背部斜摩法 |
1.体位 俯卧位。 2.操作 术者以一手或两手四指置于一侧肩中俞及曲垣穴处,自上向内下斜摩到对侧的肝俞、魂门穴处。反复操作数次。 3.要领 (1)两手用力要均匀,轻柔。背肌肥厚者可配合摩按法。 (2)术时背部有沉重、微胀感;术后背部有轻松感。 4.作用 疏泄肝脾湿热,通络止痛。 |
|
七、背部直摩法 |
1.体位 俯卧位。 2.操作 术者以两手四指掌侧并置于背部大椎穴平高处,自上向下沿脊椎两侧经膏肓到膈关穴高度,反复直摩数次(如图12—42)。 3.要领 (1)背部直摩时可配合点按俞穴。 (2)直摩用力背上部重于下部,以皮肤微红、微汗为度。 (3)慢性虚损者膏肓穴宜多摩;上腹疾患者多摩膈关穴。 (4)术时和术后局部均有温热及上腹部舒适感。 4.作用 疏泻湿热,健运脾阳。 |
|
八、腰部横摩法 |
1.体位俯卧位。 2.操作术者以手掌置于一侧肾俞、气海俞及大肠俞穴处,先向同侧横摩到带脉穴处,再通过两侧的肾俞穴摩动到对侧带脉穴处,反复摩动数次,往返进行。 3.要领 (1)手掌要密切接触皮肤,用力宜均匀。 (2)摩动时随体形改变着力点,背部用力重于侧腹。 (3)术时局部有温热、舒适、沉重感;术后腰部轻松。 4.作用 调补肾阴,活血利腰。 5.注意 防止擦伤皮肤,皮肤干燥者可用递质。 |
《按摩师》第十二章第七节 揉法
《按摩师》第十二章第七节 揉法
一、揉太阳法 |
揉法的手法操作、施术要领和作用详见本书第四章第七节。现介绍揉法的手法应用。 1.体位 坐位或仰卧位。 2.操作 术者以两手拇指指腹着力于两侧太阳穴,轻而和缓地揉动1~3分钟。后以一手扶头部,另一手拇指腹自头维穴向外下方经过太阳穴摩动到耳门,反复操作数次(如图12—43)。 3.要领 (1)指揉时宜轻缓、柔和,摩动可稍用些力量。 (2)术时有酸胀及放射感到前额;术后头脑清爽。 4.作用 疏风散热,清头明目。 |
|
二、揉风池法 |
1.体位 坐位。 2.操作 术者一手扶前额,另一手拇、食指分别置于两侧风池穴处,指揉1~3分钟。再以拇指掌侧自脑空穴向下摩动,经过风池到肩井穴止,反复操作数次(如图12—44)。 3.要领 (1)术时头宜直立,不可偏斜。 (2)指揉方向,向前并微向上方。 (3)术时局部有酸、胀、温热感;术后颈部、肩部舒适,头脑清爽。 4.作用 疏风清热,清头开窍。 5.注意体弱者可俯卧位。 |
|
三、膻中揉摩法 |
1.体位 仰卧位。 2.操作 术者以一手中指或食指贴于膻中穴上,沿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各揉30次。后以大鱼际同样各揉30次。 3.要领 (1)迎随呼吸而起伏。 (2)用力要均匀,缓慢而有力。 4.作用 宽胸解闷,行气活血。 |
|
四、揉大椎、阳关法 |
1.体位 坐位或俯卧位。 2.操作 术者以一手拇指指腹揉大椎穴1~3分钟,再指揉阳关穴1~3分钟。再以掌心于大椎、阳关穴处进行团摩1~3分钟。 3.要领 (1)揉大椎穴用力重于揉阳关穴。 (2)团摩用力缓慢而有力,以皮肤微汗为度。 (3)指揉时局部有酸、胀感。团摩时有温热感,术后腰背肌及腹部舒适。 4.作用 疏风散寒,温补脾肾。 |
|
五、背部拳揉法 |
1.体位 俯卧位。 2.操作 术者以手握拳,以拳面四指的本节部分着力于背部左、右肩中俞穴处,进行拳揉1~2分钟。再两侧大杼穴的高度,沿脊柱两侧经过脾俞、胃俞、肾俞到大肠俞,反复拳揉约1~2分钟。 3.要领 (1)体壮者用实拳,体质虚弱或久病后宜用空拳揉。 (2)术时宜着力,但移动宜缓慢,揉动以皮肤微红为度。 (3)肩、背、颈、项强痛者,拳揉肩中俞用力宜加重。胃肠有病宜重揉脾俞、胃俞。腰痛者宜重揉肾俞、大肠俞。 (4)术时局部有沉重、舒适感;术后皮肤发热,胸、腹、腰部舒适。 4.作用 振奋脾阳,化湿消滞。 5.注意年老体弱者慎用。 |
|
六、揉臀部法 |
1.体位 俯卧位。 2.操作 术者以手握拳,以臀部秩边穴为中心,拳揉1~3分钟。再沿骶髂关节上缘向下经臀部拳揉到承扶穴处,反复操作数次。 3.要领 (1)体弱者用空拳,体壮者用实拳拳揉。 (2)术时局部有酸、胀、沉重感。术后感到腰背轻松,温热。 4.作用 强健腰膝,宁心安神。 |
|
七、股内侧揉捏法 |
1、体位 仰卧位。 2.操作术者以两手四指置股内侧上方阴廉、五里穴处。自上向下进行揉捏,经过阴包到阴陵泉穴止。反复操作数次(如图12—45)。 3.要领 (1)自上向下揉捏时手法应缓慢而有力。 (2)沿经穴位阴廉、五里、阴包、血海等处应配合按法。 (3)术时下肢酸、胀,有放射性温热感;术后胸腹舒适,头脑清爽。 4.作用温通经脉,活血化瘀。 |
|
八、小腿内侧揉捏法 |
1.体位仰卧位。 2.操作术者以两手四指置阴陵泉穴处,拇指置阳陵泉,自上向下进行揉捏,经地机、漏谷、三阴交到踝下照海穴后,再以四指摩动到隐白穴止。并将躅趾屈曲按压,反复操作数次(如图12—46)。 3.要领 (1)揉捏移动要缓慢。 (2)揉捏经过阴陵泉、地机、漏谷、三阴交穴位处,配合按法。 (3)术时下肢酸、胀,有放射性温热感;术后下肢轻快胸腹舒适,头脑清爽。 4.作用清化湿热,通利三焦。 |
|
九、股后揉捏法 |
1.体位俯卧位。 2.操作术者两手四指置股上方内侧,拇指置股外侧,做钳形揉捏。自上向下逐步移动,由承扶经委中、承山到昆仑穴止,反复操作数次(如图12—47)。 3.要领 (1)揉捏时大、小鱼际应着皮肤,拇指与四指掌侧应着力作缓慢而有节律的移动。 (2)移动时揉捏手势随下肢解剖形态而改变着力点。 (3)大腿部用力应重于小腿部。 (4)术时局部微酸、胀,感觉舒适,术后感觉下肢温热、轻松、有力。 4.作用强健腰膝,活血通经。 |
|
十、揉血海法 |
1.体位侧卧位,术侧下肢屈’曲,血海穴向上,置于床上。 2.操作 术者一手握拳置于血海穴上,做旋转揉动,反复操作数次。再以一手全掌置箕门穴的高度,自上向下抚摩经血海到阴陵泉止。反复操作数次。 3.要领 (1)拳揉动作应有节律,用力由轻到重,以能耐受为度。 (2)抚摩应缓慢而轻快。 (3)术时有紧张和酸、胀感;术后下肢温热、轻松,下腹部一舒适。 4.作用调和气血,祛瘀止痛。 |
十一、揉足三里法 |
1.体位仰卧或直坐。 2.操作术者以食指屈曲,以指背揉按足三里穴2~3分钟。再以四指自阳陵泉穴处,自上向下抚摩到悬钟穴止。反复操作数次(如图12—48)。 3.要领 (1)按揉时用力不可过大,以能耐受为度。 (2)抚摩宜轻缓。 (3)术时局部有酸、胀感,并向下放射;术后下肢温热、轻松,腹部舒适。 4.作用 调和气血,补脾和胃。 5.注意 下肢肌肉萎缩者慎用。 |
|
十三、揉悬钟法 |
1.体位 仰卧位或坐位。 2.操作 术者以一手屈曲食指背按揉悬钟穴2~3分钟。再以拇指置小腿外侧条口穴,食指置承山穴,着力相对长按2~5分钟。 3.要领 (1)按揉用力以能耐受为度。 (2)颈部不适时,以按揉悬钟穴为主;下肢不适时以对按条口、承山为主。 (3)术时局部酸、胀感;术后下肢有温热及轻松感。 4.作用 调和经脉,舒肝理气。 5.注意 皮肤干燥,肌肉瘦弱者慎用。 |
|
十四、双手揉球法 |
1.体位 坐位,上肢自然下垂。 2.操作 术者双手掌指略屈曲。两手掌心对置于肩关节的前后,做一上一下、一前一后相对旋转揉动,如球在手中揉动。然后紧揉三角肌部位,最后以两手大鱼际对置肩窝前后施力挤合而结束手法(如图12—50)。 3.要领 (1)着力要均匀.,持续。以局部温热,皮肤微红为宜。 (2)术时双手动作要协调,不可摩擦皮肤。 4.作用 活血通络,温经散寒,滑利关节,消除肿胀。 |
|
十五、揉劳宫法 |
1.体位 坐位。 2.操作 术者以一手拇指指腹置于大陵穴处,自上向下经过劳宫推摩到中指第一节指骨处,反复进行数次。再以拇指置掌心的内劳宫,食指置掌背的外劳宫,做顺时针和逆时针合揉2~3分钟(如图12-51)。 3.要领 (1)揉动时内劳宫用力重于外劳宫,用力要均匀而有节律。 (2)有恶寒发热者,宜蘸酒揉。 (3)术时有微酸、胀感;术后局部温热。 4.作用 镇静安神,疏通心络。 | |
来源:互联网
提示:以上信息请关注发布日期,可能为过期信息,了解最新招生信息请致电或加微信咨询,谢谢!
闽医堂学校创始于1999年,是福建省人社厅授予的“福建省高技能人才培训考核基地”,目前旗下拥有与医学健康相关的品牌有:闽医堂(学校与医疗养生连锁)、儿医堂(小儿推拿与小儿健康教育)、辅家(健康家政与私人医生)等品牌。
培训项目:艾灸推拿、整脊正骨、小儿推拿、催乳与产后康复、软伤修复、康复理疗、健康管理、保健调理、养老护理、脏腑点穴、足疗火罐刮痧、中医师承、美容美发化妆、育婴月嫂等职业培训。
招生条件:年龄16-65岁,初中文化以上,身体健康均可报名,免试入学!
咨询微信手机:13959555511,学校招生办公热线:0594-6555511